
(相关资料图)
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责任使命。南博会的举办、中老铁路的通车,都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标志性成果。在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发展贸易、开展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只有“语言相通”,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省各高校先后开设非通用语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人才培养规模。通过调查发现,云南各高校非通用语教育当前还不同程度存在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层次单一、学科融合不深、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立足自身特点,打造云南教育亮点专业品牌,增加人才储备,助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云南非通用语教学品牌。当前,云南各高校非通用语发展不一,我们应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发挥各高校优势,实现办学条件互补、实训资源共享、师资团队共建的良性竞争氛围。对“建设早、发展好”的专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非通用语一流专业,带动全省非通用语专业整体发展,打造云南省高等教育优势专业,形成教育强势品牌。
适应人力市场需求,丰富人才培养层次。目前,云南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毕业生语言能力水平难以满足高端翻译用人需求。同时,对一些语言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毕业生又存在就业认知误区,用人企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愿望不匹配问题突出。应以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为基点,“向上”及“向下”双向发展多层次人才培养,“向上”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重视非通用语高端翻译和科研人才的培养,“向下”发展高职、专科人才培养,重视实用型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加大学科融合力度,培养复合型非通用语人才。当前,云南省内大多数高等院校非通用语教育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偏重语言能力培养,而在学科融合上相对比较薄弱。随着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不断深入,仅仅掌握对象国语言已远远不能满足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下一步,应在非通用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优化,发挥各高校传统学科优势,加强非通用语语言能力和跨学科运用能力提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适度增加经济、贸易和法律等学科课程,把大学生培养为“非通用语+专业”的复合型非通用语人才。同时,将非通用语增设为第二外语、第二学位,让各专业学生都有接触和学习非通用语的机会,使“专业+非通用语”的培养模式成为一种常态。
加强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促进人才交流。当前,云南省内从事南亚东南亚非通用语教学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采用“国内+国外”联合培养模式,将赴语言对象国学习作为非通用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培养模式也比较成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探索上述学习培养模式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如联合办学、实践实训教学、短期游学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在国外锻炼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认知水平,了解当地社会文化和民情,拓宽学生眼界、促进人才交流。
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企业与高校联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更新换代周期较长,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尤其是在新领域、新科技、新行业等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存在明显短板,同时学生缺少实践实训机会,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发展受限、水土不服。因此,应联合企业打造实践实训平台、就业平台,增强企业与高校互动力度,共同开发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课程,打破人才培养与走向社会的障碍,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新领域、新科技、新行业等相关知识,实现“教育+用人”的双赢。
加强非通用语人才思政建设,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非通用语人才教育培养是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合作过程中,这支队伍不仅仅担负着语言翻译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担负着传播我国文化的职责和使命,因此,各高校必须把非通用语专业思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抓好关键、强化责任,提升师资队伍政治素养,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打造一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高质量非通用语人才队伍。 (岳淑芳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