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岭南文化沃土 打造原创文艺精品——从“《咏春》热”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深圳特区报   2023-08-16 10:34:22

今年以来,中国艺术舞台掀起一股“《咏春》热”。自2022年底在深首演之后,这部由深圳出品的精品舞剧于今年3月开启全国巡演,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广受好评,成为了广东文艺沃土孕育出的又一喜人硕果。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均表达出这样一种共识:舞剧《咏春》是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部典型之作,凸显了广东抓好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多途径多举措激发岭南文化时代活力的积极态势,是深圳完善的文艺精品创作机制催生出的标杆作品,亦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的有益探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舞剧《咏春》剧照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舞剧《咏春》是生发于岭南大地之上的一次舞台艺术创新。该剧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该剧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扬民族自信;紧扣时代脉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咏春》根植于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创新融入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元素,在创作阶段即引发外界关注。咏春是中国南拳之一,现在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最具影响力的武术门派之一。

▲舞剧《咏春》剧照

在广东,咏春拳人才辈出,灿若繁星;香云纱,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植物、河泥、日晒……这种珍贵的面料凭借传统而环保的生产方式保持着其使用和审美的特性。独具慧眼的选题,对 “香云纱”的活化运用,更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审美质感和人文意蕴。

汲古润今,与时偕行。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刻。“我们并不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缺少当代阐释传统文化的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说。在创作上,舞剧《咏春》向着深厚的岭南文化深扎下去,走进岭南历史、走进岭南的田间地头,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以“深圳文艺+深圳设计”回望过去,以舞融武,用当代舞蹈语言活化传统武术,用“深圳设计”活化香云纱,让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展现出新的生命色彩,让岭南风味在舞台上散发醇香。以开创性的艺术表达讲出一个链接传统与现代、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外延的“逐梦追光故事”。

▲舞剧《咏春》剧照

守正创新、兼收并蓄

岭南文艺沃土硕果累累

大潮起珠江,近年来广东文艺精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咏春》正是近年来广东众多“出圈”文艺精品的最新成果之一。从舞剧、歌剧到电视剧《狂飙》《破冰行动》《隐秘的角落》、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立足广东故事、岭南文化的现象级作品,屡屡刷新各项传播、收视纪录。

“爆款”迭出的背后,有一条明确的广东文艺精品生产“线路图”。2022年,广东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上,提出了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打造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特色的扛鼎之作。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度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繁荣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让高度的文化自觉成为深圳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高效运转的风向标,一批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在这片热土上源源不断地涌现。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于平等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相关创作实践体现出岭南文化艺术的现代性,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经验、新路径。

在表达形式上,舞剧《咏春》以舞融武,将“双非遗”元素融入作品的主题、动作范式和审美质感之中,以“双线叙事”手法丰富主题立意,营造出极具张力的情感投射。对此,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认为,《咏春》呈现出了这一种电影的质感,其创新的表达形式,未尝不是一种对岭南文化的传承与重塑。

▲舞剧《咏春》剧照

而在传播路径上,《咏春》呈现出贴近普通观众、贴近年轻人的亲和力。据该剧导演韩真、周莉亚介绍,该剧主角虽是一代武林宗师叶问,但讲述的是一部凡人英雄的奋斗故事,找寻时代与现实的连接点,以触发当下更多人的共鸣。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舞剧《咏春》姿态并未滞留于“庙堂之上”,而是贴近年轻人。在年轻人云集的视频网站“B站”,该剧不仅凭借一段“高燃”舞段惊艳跨年晚会,更是通过预告片、主创交流等形式与观众打成一片,实现了剧目的有效传播。

而追根究底,文艺精品的涌现,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深圳主题创作的方向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让艺术家们充分发挥自己能动性。”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是许多文艺家眼中,深圳艺术精品频出的一个先决因素。近年来,深圳持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大对文艺精品力作的支持力度,创新形成了“政府保障+社会资本+文化企业”的文艺作品创作机制和推广机制,能够确保优秀文艺创作得到政策、资金、人才的全方位支撑。

可以说,深圳充分发挥各项扶持保障机制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艺创作支撑环境。许锐说,“深圳的独特模式,实现了政府、民间通力合作,让主流价值观和市场运作机制寻找到了结合点,使得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本都被吸纳到深圳,这些为精品的创作提供了澎湃动力。”

凝聚中国文化气派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而深圳,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高度发展的经济、活跃的创新创业,为绵延数千年的岭南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时代脉动。“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胸襟、更火热的实践,为文艺精品的诞生提供了可能。《咏春》在岭南大地的诞生,正是广东在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文化版图中落下的精彩一笔。

▲舞剧《咏春》剧照

今年6月,《咏春》作为“深圳故事”主题推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中外嘉宾共同观看了这部深圳出品的舞剧,多国驻外使节激动地表达了对《咏春》的喜爱,并热切地期盼该剧能够走出中国,让更多国家的人民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咏春拳法中的‘搭桥’蕴含了中国传统智慧,是交流而不是断绝,是沟通而不是敌视,是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这样解读。可以看到,这部诞生于深圳,凝聚着岭南大地的人文审美和中华传统文化哲学与智慧的舞台剧作品,跨越了民族和语言,再一次印证了文艺精品对人的感染,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展现了中国文化气派。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凝聚。《咏春》主演张娅姝曾说,决定来深圳,她只花了15分钟,“我感受到这里对文化的重视”。一直以来,广东面向世界展现出海纳百川的胸襟,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不断释放政策红利。而在文化建设领域,则体现于广纳业界翘楚,广东文化梯队不断壮大,汇聚全国顶尖创作资源,多方助力深圳文艺出精出新。

此次,成立仅5年、演员平均24岁的深圳歌剧舞剧院作为创排演出单位,完成了这样一部高难度、高水准作品。该院首席舞者张娅姝、常宏基不仅在业界拥有过硬的口碑与高涨的人气,该院的年轻舞者们也在剧中呈现了不受限于年龄的表现力。同时,该剧台前幕后还汇聚了全国舞台艺术的顶尖阵容,他们在创作中释放出对文化艺术的尊重,焕活了文化创作的内在动力,为广东文艺精品创作作出了新的贡献。

今年4月在京召开的《咏春》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咏春》根植于岭南文化,链接着内地与香港一衣带水的同袍情深,而其选择的题材切口,也在对中国武术中所承载的大国自信、民族智慧的传达中,拥有着恰到好处的美学表达和对外传播意义。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宋官林在观演后表示,中国舞台上的《咏春》,呈现出广东文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一种谐同步。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希望能以《咏春》为契机,在国际演出市场上打开一扇门,让这部兼具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范的作品向世界传达出中国声音。

(原标题《根植岭南文化沃土 打造原创文艺精品 ——从“《咏春》热”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编辑 张玉洁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韩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刘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