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建设教育担当·访谈篇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需求。南昌大学在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服务区域协调创新发展上有哪些探索和做法?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
记者:近年来,南昌大学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诸多成果和贡献,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资料图)
罗嗣海: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需求牵引的有组织科研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育人质量、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及社会影响力,大踏步赶上了中国高等教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步伐。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材料学科在LED(发光二极管)技术方面实现了我国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获全球半导体照明突出贡献奖,不仅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解决了困扰业界50多年的“黄光鸿沟”世界难题,还创造了一条不同于国外LED技术的新路线,在半导体发光新方向上形成了国际优势和长板,每年在全国带动的产值约200亿元。食品学科在益生菌发酵果蔬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本土培养的江风益、谢明勇教授2019年、2021年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地共同投资9亿元建设超高温材料和发酵工程大型系列化研究设施,今年年底将投入试运营,未来力争建成能代表中国水平的“高精尖重器”。
记者:据了解,江风益院士团队的技术路线不仅开辟了世界LED照明技术新路线,还走出人才自主培养的新模式,您能介绍一下吗?
罗嗣海:该团队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创办企业,构建了“企业化科教融合体”,使得研产教“三位一体”、深度融合,把研究生培养植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过程,推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经营三者形成合力。此模式有效引导基础研究人员以市场为导向选题选方向,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科学问题,然后进行基础研究,加快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打通产业链,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推动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平台可以边研发边生产,产品收入支撑公司良性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反哺科学研究。而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团队累计培养研究生约100名。大多数毕业研究生投身半导体相关产业,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他们中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人次,省部级科技奖21人次,国际国内行业协会奖励6人次,团队现有的主要学术技术带头人均成长于企业化科教平台,多数是本单位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记者:作为一所地处中部地区的部省合建高校,学校如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罗嗣海:作为江西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南昌大学担起江西高等教育龙头高校的责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在服务江西教育强省建设中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我们聚焦国家半导体和国防军工材料战略需求,聚焦江西制造业提升“1269”行动计划、食品与大健康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力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活动,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助力新型光电与数字经济产业、食品产业、有色金属(含稀土)产业、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产业、鄱阳湖保护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尤其是材料、食品、医学等特色优势学科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形成大成果,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努力解决本领域“卡脖子”问题。学校还主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前瞻布局新兴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记者:强国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学校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罗嗣海:主要是深化评价改革,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部省合建以来,我校实施学科特区制度,转变“数论文、点项目、看帽子”的人才评价模式,创新职称评聘方式。在职称评审中,参考院士评选程序和投票办法,将业绩材料和现场答辩相结合,对申请人的品德、能力和研究成果的贡献度及影响力等进行评审,强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学科特区内实行高级职称评聘指标单列、特区内自评,宁缺毋滥,有效激发了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5年来,学科特区晋升正高级职称25人、副高级职称37人,评审结果公布后均无异议。学校还吸收学科特区的相关成功经验在校内进行推广。
记者:着眼未来,学校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策源作用,在强国建设上作出更大贡献?
罗嗣海:下一步,我们紧盯一流大学建设这一目标,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行科技创新“六化”模式(科研方向特色化、创新团队结构化、创新平台功能化、组织模式协同化、科技合作国际化、学术生态规范化),着力构建研究方向、创新队伍、创新平台、产教融合、科技管理、支撑保障等特色鲜明的创新体系。
此外,我们将更加聚焦国家战略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聚焦方向发力。实施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加快推进“3+N”学科特区建设,推动各学科群聚焦国家战略和江西产业的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凝练优势学科方向,持之以恒加大建设力度,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同时强化平台支持。实施科技创新支撑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落地计划,加快省实验室、大型系列研究平台等科研大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能级产教融合平台、特色智库。
《中国教育报》2023年08月1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