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铜钺,铜器,属二里岗文化,商代前期文物。长33厘米、宽31厘米、刃长38厘米,重4.27千克。1965年出土,由河南新郑农民移交,现藏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
钺是我国古代兵器的一种,外形像斧头,但比斧头大。《说文解字》有言:“戊,斧也。”斧之大者可专名为钺。
(资料图)
这件兽面纹青铜钺整体呈梯形,刃和阑部平直,阑内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用来穿绳固定在长柄上。纹饰的四面共有11个连接点,铸造工艺精巧纯熟。
器物整体造型威严、装饰繁缛,反映了早商时期,郑州商城的先民们已经掌握成熟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它是商王王权的象征,也是军权的象征,突显了郑州商城强大的军事实力。
屏息凝视,器身上的浮雕兽面纹,好像是神秘而威严的远古图腾,封印着军队杀气腾腾的呐喊,积蓄着早商粗狂狞厉的原始力量之美。
细节上,眉骨与下面的鼻准线相连,将兽面分成对称的两部分,节状纹和云纹叠摞而成高耸华丽的兽眉,“臣”字形眼,纹饰下部左右对称两处镂空表现兽面纹的口腔, 镂空的大口中有两枚半环形齿状的兽牙,甚为狰狞,左右两下角是竖置的足爪。
从纹饰整体上看,它是一个图案化了的、作趴伏状的兽面的正面形象,突出兽面纹的神秘和威严,给人强大的威慑力。
专家解读:
据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钺最早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后逐渐演变为石钺和玉钺,并开始作为武器和礼器使用。随着人类文明和生产力的进步,钺的材质逐渐由石料转变为金属。
青铜钺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铜钺作为商周时期的兵器之一,考古发现的数量并不多,迄今为止仅几十件,远远少于矛、戈等青铜兵器。
在商周时期,铜钺与王权紧密相连。《太平御览》中提到:“钺,王斧也。”《史记•殷本纪》和《诗•商颂•长发》也提到商汤、周武王都曾亲自执钺征伐。
除了象征王权之外,钺在战争中也象征着军事权力。《尚书·周书·牧誓》中记载,周武王伐纣于牧野誓师,“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战争中违抗军令者,可以用钺斩杀。
由此可知,钺不仅可以作为征伐的权杖和军事统帅的威仪象征,同时也是执行最高律令的刑具法器。所以,钺是 “王者之器”,自古就是无上权力的象征。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兽面纹青铜钺,器形巨大、气势恢宏,在目前出土的商代铜钺中,其体量之大仅次于妇好墓的铜钺,早期“帝国”的威严可窥一斑。(正观新闻记者 彭茜雅)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