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反诈专班再发提示,认清这类“真假银行”App_精彩看点

北京商报   2023-06-27 19:33:0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实习记者 周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新型诈骗套路也花样百出。针对一些涉诈类的仿冒银行App诈骗,多地监管部门和警方时时进行反诈提醒。6月27日,工信部反诈专班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一批仿冒银行类诈骗App,包括浦发银行、汇丰银行等手机银行App均存在仿冒情况。

据此前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利用App进行诈骗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主要犯罪手段之一,约占整体案发量的六成。“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也曾披露过类似案例,四川省吴某某在网上看到了“农E贷”仿冒App的宣传信息,因资金紧张便点击下载,并填写了信息申请贷款,但显示放款失败。所谓的在线客服与吴某某进行“沟通”,称其账户信息不匹配,需先进行资金验证。吴某某信以为真,便向指定账户转账3万元,事后发现被骗。

另外,也有通过下载仿冒App贷款后被骗的情况发生,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称,“一般仿冒App的受害者大多数都是有贷款需求的客户,以该行为例,曾有不法分子根据该行一款个人消费贷产品伪造了叫‘E秒贷’的App,并通过一些短视频软件做所谓的推广。仿冒App从形象logo 到功能、内容都与官方App很相似。有的客户通过这个仿冒App申请了贷款,有了所谓的‘额度’,但实际上是申请了其他小贷公司的贷款。等贷款放到客户储蓄卡里后,仿冒App的客服会让客户将资金转到‘安全账户’,而这个所谓的‘安全账户’其实是不法分子的账户”。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指出,仿冒银行的借款App,通过套路借款人,骗取用户的信息和钱财,已经涉嫌诈骗。骗子仿冒银行App,更容易获取借款人的信任。虽然此类骗局并不普遍,但是近几年也时有发生,有的是提前收取费用,有的是提交认证金等,变换花样骗取资金。仿冒的金融平台危害较广,不仅消费者财产和个人信息受骗,对于被仿冒的平台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危害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尽管多地反诈中心、公安部门等多维度加强了相关整治措施,但仿冒银行App仍屡禁不止。对此,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仿冒银行App屡禁不止,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机构难以监测和发现,等到有消费者权益受损后才知道有此App;另一方面与“李鬼”App违法认定难、违法成本较低也脱不了干系。

仿冒银行App存在难追踪的问题,也给监管治理带来一定难度。于百程指出,诈骗平台利用技术手段,仿冒知名平台,诈骗手段升级;另外,互联网渠道很多,各家互联网平台对诈骗平台的审核存在差异和漏洞,诈骗平台也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治理上,需要监管方多部门联手,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加大打击处罚力度,完善投诉举报制度;互联网平台方加强合作方审核力度,建立行业性金融平台的合作审核标准,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平台上日常诈骗风险;正规的金融平台也需要做好仿冒风险监测分析,及时跟监管方同步;消费者则要多了解金融投资知识,增强风险意识,选择正规渠道的官方平台,保护好个人账户等敏感信息。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上述银行理财经理提醒,仿冒的银行App是不能从手机的官方应用商城下载的,往往是通过分享的链接或者二维码才能下载,并且大部分手机都会有风险提示,消费者需要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

苏筱芮也建议,“应当认准银行官方信息,从正规渠道下载App,如无法判别,可通过银行微信公众号、银行客服电话、银行线下网点服务人员等各种渠道联系并核实信息,银行也需要及时向消费者提示可能存在的仿冒风险,并加大对此类不法App的监测力度”。